2017-04-14来源:高新区文联 |
伴着春风春雨,苏州博物馆里,梁雪芳刺绣艺术展上,注入创新因子的苏绣,呈现着最具诗情画意的苏州情调,或清新飘逸,或蓬勃大气,一如梁雪芳的艺术境界。 听着春风春雨,城西太湖边,梁雪芳刺绣艺术馆里,她80岁的老妈妈临窗静坐,静思,静绣。访客不禁要问:“您这么大年纪,身体吃得消吗?” “我一刺绣就有活力,没有比做刺绣更愉快的生活了!”梁雪芳妈妈气定神闲地回答,一如梁雪芳的艺术态度。 从艺40年来,梁雪芳延续着妈妈的艺术态度,承继着刺绣名家的艺术衣钵,在艺术市场化的洪流中,淡定地做着市场的“搅局者”,执着地做着艺术的“修道士”,慷慨地做着青年的“引路人”,自由穿行在苏绣艺术的城墙内外。
承继 青春始于成长 1965年,梁雪芳出生在太湖边的镇湖小镇。在这个“闺阁家家架绣绷,妇姑人人习针巧”的乡镇,梁雪芳从小耳濡目染,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艺。“我妈妈马惠荣年轻时,镇湖还比较封闭,她未能走出去取得大发展,但是她对刺绣的一颗敬畏心,是传继给我的一笔重要财富。”梁雪芳说,有了这颗敬畏心,就不会只把刺绣当作家庭妇女贴补生活的小技艺,就不会在针线间焦躁痛苦,就会变得“优雅”,就会以一颗“修行”的心,快乐地体验千针万线中的每一针、每一线。 成年后,梁雪芳又拜师顾文霞等刺绣名家,学会了更精湛的刺绣技艺。能够得到苏州刺绣研究所名家赏识并收归名下为徒,梁雪芳已是镇湖这一代绣娘中的少数佼佼者了。然而,梁雪芳并不自满,她认为绣娘可以实现的高度绝不限于此。2006年,已41岁的梁雪芳“执拗”地“丢下”辛苦创建的绣庄,舍弃了众多订单,走进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深造,再续青春。要知道,到院校短期学习的绣娘很多,但是像梁雪芳那么沉浸其中的却很少。“我在清华大学先后深造了3年,艺术修养得到提升,接受各种艺术流派的思想,反过来思考传统刺绣艺术,对刺绣艺术有了更多的理解,我不再满足于复制别人的绘画、摄影作品,我要体现的是作品的深度和思想。”梁雪芳说。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、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纤维艺术委员会会长林乐成评价说:“梁雪芳已通过普适性审美教育和专业系统训练,进入了文化自觉、艺术自信、精神自强状态,探索并进入了创造阶段。”
求新 青春迸发才情 来到位于苏州高新区镇湖街道绣馆街的梁雪芳刺绣艺术馆,进门处青砖墙上悬挂的“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纤维艺术研究所织绣创新中心”牌匾,很醒目地显示着这个绣庄的与众不同。 近年来,梁雪芳不断尝试从多个方面进行刺绣创新,持续迸发着艺术创作的青春状态。“我追求‘道器合一’,不排斥商业,但是我绝不追随市场去生产,我只追随艺术去创作。”梁雪芳介绍,刺绣市场上,多数绣品都以画家、摄影家的作品为蓝本,不只缺少创作的独立性,还容易出现雷同作品。“当同质化的竞争使得辨识度变得模糊,刺绣退回到技法层面,当绣品远离艺术属性,只是产品了,刺绣艺术的青春年华就会老去!”梁雪芳表示,在刺绣艺术创新的共同语境下,她更注重思想情怀的表达,努力去尝试“绣生活”,绣出真正属于自己的原创作品。 带着这样的艺术认知,梁雪芳经常在田间地头采风,捕捉感动生命的瞬间,她的《荷韵》系列就是这样诞生的。那是一个冬天,本来不是一个采风的好时节,但是当梁雪芳看着荷塘里枯萎的荷叶,突然体悟到,残荷用身姿演绎着苍茫遒劲、古朴雅致,丝毫不亚于光鲜夺目的曾经,与盛夏荷花的骚动美不同,这是另一种美,是一种更能给人以感动的美!“天地有大美而不言”,看似青春已过,但是枯叶败蓬的下面,却酝酿着许多新的生命。 梁雪芳带着对生命的感动去创作这幅完全原创的作品,最终,《荷韵》带来了惊动,被世界顶级博物馆——大英博物馆永久收藏。
传扬 撒播青春种子 作为传统工艺,刺绣的传承,不是靠一代人的坚守就能实现,下一代不愿学,不愿参与,刺绣的青春年华就会快速逝去。梁雪芳说:“在刺绣业务繁忙的情况下,我特意抽出了差不多一半的时间,去传扬苏绣,我的目标就是吸引更多的人来共推苏绣艺术的复兴!” 2006年开始,梁雪芳为苏州工艺美院的三届五年制刺绣大专班授课。刺绣大专班培养的是刺绣行业急需的复合型人才,工艺美院老师为他们教授美术知识、设计知识、艺术理论,而梁雪芳作为唯一的刺绣专业老师,给他们传授刺绣技艺。刺绣大专班打破了传统的师徒传承模式,培养了学生们欣赏艺术、理解艺术和分析艺术的能力。 令人遗憾的是,三届学生共30多人毕业,只有四成学生留在了刺绣行业。“很大一部分原因,还是刺绣行业的创新不够,导致对大学生们的吸引力不够。这就促使我更多地去从方方面面进行刺绣创新,吸引年轻人主动要求回到这个行业!”梁雪芳说。 2013年,梁雪芳又在绣品街开办了镇湖首家刺绣“DIY”体验馆——101绣吧。与沿街一家家的绣品店比起来,这是一个空间布置很特殊的店面,100平方米的空间里没有摆设绣品,只有刺绣材料。很多人在游览绣品街沿街店面时,都会对这里感到很奇怪。梁雪芳介绍,101绣吧旨在普及“绣娘文化”,为有意了解刺绣、接触刺绣的人们提供亲自动手学习的机会,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这门古老而神奇的艺术,鼓励更多的年轻人投身苏绣艺术事业,为苏绣保留“青春基因”。“这个项目从经济账上来算的话,太不合算了,为了尽量吸引人,我只收每人数十元的材料费,每年差不多能吸引近300位体验者。而我的房屋租金和老师工资成本,每年要将近20万元!” 很多时候,作为刺绣市场企业家的梁雪芳都是“不称职”“不专业”的。但是她认为,这个艺术市场已经哺育自己很多,自己已经可以知足,而作为刺绣艺术家,自己还欠刺绣很多……(高闻莲/文图) 责任编辑:王洁 |